雷佳音曾说正规在线配资公司,李善德的通关法宝是“良知”,但我实在不敢苟同这一看法。
在雷佳音眼里,李善德是那种在命运将他推入绝境时,依然能选择承担责任,用尽全力去完成使命的典型人物。他认为,正是李善德那份坚持“良知”的内心力量,才让他能在困境中走下去,甚至不断逆袭。但看完《长安的荔枝》的结局后,我只觉得这说法完全站不住脚,甚至让我气愤不已。
结局的设定是,李善德为了保全自己和女儿的幸福,逃到了岭南,避开了安史之乱,然而,那些曾经倾尽心力帮助他的人却一个个遭遇了灭顶之灾。阿僮,那位始终忠心的荔枝园小伙;胡商苏谅,他毫不犹豫地拿出所有家当帮助李善德;还有阿荔和郑平安,几乎所有曾伸出援手的人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。
展开剩余80%李善德手里明明有着右相赠送的银牌,照理说该有能力保护那些帮过他的人,然而他竟然没有丝毫考虑到这些人的命运。阿荔在路上死于劳累,阿僮辛苦经营的荔枝树被摧残得面目全非,苏谅因倾家荡产而彻底心灰意冷。尽管所有人倾尽全力帮助李善德将荔枝运送到长安,他却在关键时刻选择了“高大上的理想主义”,让自己脱身,却不顾这些曾为他拼尽全力的朋友们。
最后,连郑平安的小舅子都为救他丧命,甚至连狗儿也死于忠诚。李善德的“胜利”似乎让所有曾为他拼搏的人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,最终他只是冷冷地站在一旁,想着自己的使命完成了,而所有帮助过他的人都在自己背后倒下。李善德所说的“即使失败,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”,放在此时,简直就是对所有人的讽刺——他自己没有倒下,反而让那些曾为他付出的人倒了下来。那么,他的良知又在哪里呢?
**李善德的“自私与愚蠢”**
李善德常被认为是一个有“良知”的英雄人物,但他的所作所为,简直是自私、愚蠢与恶毒的完美结合。剧中,李善德被同事排挤、上司打压,几乎被安排了一个死无生路的差事,这让观众感到十分同情。然而,事情的真相却是,虽然得到了郑平安、苏谅、阿僮等人的无私帮助,但李善德似乎从未真正考虑如何回报他们的付出。反倒是在别人帮助他渡过难关后,他理直气壮地选择放任自己,“爱莫能助”,并从未真正考虑到他们的命运。
李善德有一颗心,但那颗心似乎只装得下他自己与袖儿。郑平安、苏谅、阿僮等人的恩情对他来说,或许早已成了“理所应当”。他始终未曾付出过真正的回报,甚至未曾表现出感激之情。他的“良知”也不过是他为了自保而勉强维持的伪装。
**真正的“英雄”是郑平安与狗儿**
与李善德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郑平安——一个表面上圆滑狡诈、唯利是图的人,实则却心地善良、处事讲义气。他对李善德的帮助,并非出于单纯的利益交换,而是因为他内心对李善德的信任与义气。尤其是他对外甥女袖儿的呵护,即便心中充满愁苦,他依然保持微笑,关心她的一切。
狗儿,作为郑平安的忠实仆人,他的忠诚与奉献也令人动容。在面对李善德的求助时,狗儿明确看透了李善德的为人,最终选择死守在郑平安身边,陪伴他度过生死。他的选择,不仅是一份对郑平安的深厚感情,也是对李善德的深刻看透。狗儿宁愿死也不愿离开郑平安,而选择陪伴他走向终点。这份忠诚与坚守,远比李善德所谓的“良知”更加打动人心。
**李善德的“断绝情义”与“恶行”**
李善德并没有什么“高尚的情操”,他只是用“良知”作为幌子,掩盖了他内心的自私与冷酷。剧中,韩十四曾对李善德评价过一句话:“他的谋略连几岁蒙童都不如。”这话可谓一语中的,李善德不仅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,还根本没有把别人放在心上。他唯一关心的,只有自己与袖儿的安危。
最终,李善德不仅让郑平安丧命,连阿荔、阿僮等人也都成了他的“牺牲品”。当他站在老婆的墓前说“没有什么遗憾了”时,我不禁为那些曾为他付出的一切感到深深的惋惜。
冯唐曾说:“人性最大的恶,不是贪婪,不是自私,不是虚伪,而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大程度地为难别人。”这句话,恰如其分地总结了李善德的为人——他在能力范围内,选择了最大程度地“为难”他周围的人。无论如何,他始终不是个真正的“好人”,而是一个巧妙掩饰自己冷酷心肠的“恶人”。
结局告诉我们,所谓“良知”,可能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说辞,真正值得交心的人,往往是那些甘愿为他人付出生命、无怨无悔的人。而李善德,只不过是将“英雄”之名披在自私的外衣上,逃避着应有的责任和人性。
发布于:山东省